ようこそ我がブログ


2009年6月5日金曜日

悲しいこと

國中時候國文課學到,孟子認為每個人天性都是善良的,小時候還很受家庭保護著,所以也不會對這說法存疑;但等到年紀稍長,越來越會覺得這應該只是孟子的幻想世界而已。只要是人,我想都一定是自私的,對於和自己不一樣的存在就會想要排除他(它)。過往發生的愉快事情,想要去回憶起它的過程總是太難;悲傷的回憶卻是拚命想忘記卻忘不掉,每個情節是歷歷在目。人與人之間相處久一定是悲傷的事多於快樂的事,尤其又有這種行為模式加持下。再怎麼要好的朋友也有可能因一個誤會而分裂;再怎麼甜蜜的戀人也有可能因一件小事而分道揚鑣。那麼為何彼此要相遇呢?
求學的時候,我們人可以因為同學家窮或精神方面或智能方面有障礙而霸凌他;出社會的時候,我們人可以因為別人搶我利益而暗殺他。而國與國之間,可以因為種族不同、經濟體系不同、資源糾紛、政治因素等等而引發戰爭。在人類是群體生活的模式下,必定存在著一些群體的法則,若行為超出法則外便被視為異己。之前林愷老師在課堂上講了一件他看了某篇專欄而有感觸的事--有一個中年男子在台北搭捷運,因為是客滿所以是站著的,在他的視線看過去正坐著一個女學生。到了中途某站一位老先生上了同節車廂,剛好就站在女學生的座位旁。車開了不久後,自以為正義凜然的中年男子走向女學生去,並且當眾大聲斥責女學生為何看到老先生不讓座,因為不敢違反人類法則所以女學生乖乖的讓座了。又過了幾站後,中年男子觀察了女學生,這才發現原來女學生腳是有問題的,因此當時才沒第一時間讓座,這才心中懊悔不已。別人總喜歡以他們眼光看我們自己,我們自己也慣於用自己的眼光看別人。這些的種種,難道都不該歸於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嗎?
不付出些什麼就沒有辦法獲得什麼,但付出了就真的可以獲得嗎?我的答案是否定的,這不是愛德華所處的鍊金術世界,沒有辦法所有事都是等價交換。有些人以為只要自己一直對別人好,就能夠換來別人對你的友好,這應該是還沒看清這個世界才會說的話。自私的人可是一堆的,都想著自己不用回饋最好。而且覺得越是容易得到的反而越覺得理所當然,越不懂得珍惜,人就是這樣的生物。渴望別人關愛的人,與其花費了大量的心力在別人身上,期待落空而事後氣憤與感慨,倒不如多愛自己一些,對自己和家人好一些,這世界可不是孟子所想的那麼理想。下一次對於別人的自私而犧牲掉他人的權益,或許就不會覺得那麼生氣了。

0 件のコメント:

コメントを投稿

 
線上閱覽人數 累積訪問人數